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2025-09-17 07:54:10 世界杯颁奖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闺怨》

译文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注释陌头:路边。悔教:后悔让。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

赏析思妇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诗人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写出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

完善

原文

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不知 一作:不曾)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装扮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初春来临细心装扮,独自登上翠楼。忽然见到路边杨柳新绿,心中一阵忧愁,悔不该叫夫君去从军建功封爵。

注释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凝妆:盛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知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知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知愁”是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写就的。开元十五年(727年),王昌龄在此年前后曾去过西北边陲,此诗大约作于其时。

参考资料:完善

1、

(清)蘅塘退士编选;张忠纲评注·唐诗三百首评注:齐鲁书社,1998.04

简析

《闺怨》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的心理变化。诗的首句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其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其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抒写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全诗并未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显露无余,通篇叙别情而不着别字,言离愁而无愁字,用笔极精炼,意韵极深婉。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212篇诗文 ► 179条名句

完善

猜您喜欢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老子·道经·第二十九章》

父慈子孝,夫信妻贞,家之福也。

——《史记·七十列传·范雎蔡泽列传》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李白《草书歌行》

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

——《尚书·周书·旅獒》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曾巩《咏柳》

忍一言风平浪静,退半步海阔天空。

牛鸣而马不应,非不闻牛声也,异类故也。

——《列女传·辩通传·齐孤逐女》

不踬于山,而踬于垤。

——《韩非子·六反》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张昪《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