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上新|龙行“浙”里——浙江出土恐龙化石特展

2025-05-13 18:02:35 世界杯颁奖

恐龙,一种来自于亿万年前的古生物,自它的足迹被发现,人们便不断探寻,揭开了“陆地霸主”的神秘面纱。

2024年暑假,一群白垩纪的恐龙从浙江走来,停踞于扬州博物馆,为大家展示真实的“恐龙时代”。

Dinosaur

浙江地处中国东南,位于东亚大陆边缘,陆域面积10.55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26万平方千米。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齐全,蕴藏了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尤其是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确立的浙江长兴煤山长兴阶顶底界剖面、常山黄泥塘达瑞威尔阶底界和江山碓边江山阶底界剖面等四枚国际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俗称“金钉子”),白垩纪的恐龙化石、二叠纪的鱼化石、第四纪文化遗址中的动物遗骸等,在世界上颇具影响。

为普及恐龙知识,展示恐龙化石的发掘、研究和保护成果,扬州博物馆携手浙江自然博物院举办“龙行浙里——浙江出土恐龙化石特展”。展览通过对恐龙蛋化石、恐龙骨架复原模型、微缩复原模型、标本翻制模型等的陈列,系统讲述恐龙的生存与灭亡,再现真实、神秘的恐龙世界。

2024年暑假,龙行“浙”里,一起来探险吧!

重点展品

丽水浙江龙

丽水浙江龙于2000年由浙江自然博物院与丽水市博物馆专业人员在丽水莲都区白前村发现并挖掘,化石包括椎体、腰带和后肢等部位化石。2007年,经研究命名为丽水浙江龙。浙江龙体长4–5米,四足行走。浙江龙的尾椎保存几乎完整,尾巴末端没有尾锤,属于甲龙类的结节龙科,是亚洲最早研究的结节龙科恐龙,也是亚洲少数几种属于结节龙科的恐龙之一。

丽水浙江龙化石

丽水浙江龙复原图

中国东阳龙

中国东阳龙化石标本于2007年9月由当地村民种地时发现,化石包含十节后部背椎、六节荐椎、两节前部尾椎、一对肠骨、一对耻骨、一对坐骨、尾肋和部分肋骨头碎片,化石各部分以原始关节状态连接,是浙江省发现的保存最好的蜥脚类恐龙化石之一。化石由东阳市博物馆和浙江自然博物院联合挖掘,2008年经研究确定为蜥脚类恐龙新属种,命名为中国东阳龙。东阳龙为大型的泰坦巨龙形类恐龙,复原后的体长约15–16米,四足行走。

中国东阳龙化石

中国东阳龙复原图

中国东阳龙复原骨架

天台越龙

展开全文

越龙化石于1998年在浙江省天台县上三线工地上发现采集,该标本由颈椎、背椎、尾椎、前肢和后肢等部位的化石组成,是当时浙江省发现的保存最好的恐龙化石之一。2012年经研究确定该化石为鸟脚类恐龙新属种,命名为天台越龙。从发现的化石材料估计,该个体长度不足1.5米,是目前浙江省发现的最小的恐龙。越龙生活于白垩纪中期,二足行走,为植食性恐龙。越龙是小型鸟脚类恐龙在中国东南部的首次发现,对浙江白垩纪的恐龙动物群的研究及小型鸟脚类恐龙的古地理分布和演化有着重要意义。

天台越龙化石

天台越龙复原图

中国缙云甲龙

中国缙云甲龙是生存于白垩纪中期四足行走的植食性恐龙,是浙江发现的保存最好的恐龙化石。主要化石于2013年由浙江自然博物院、缙云县博物馆和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在浙江缙云壶镇联合挖掘,目前已发现了至少5个不同大小的个体。保存的化石几乎涵盖了全身所有部位,其中包括近完整的头骨和发达的尾锤。缙云甲龙生存于白垩纪中期,四足行走,为植食性恐龙,成年个体体长近5米。身体背部和两侧覆盖骨质甲板,尾巴末端有发育发达的尾锤。研究显示中国缙云甲龙是最基干的甲龙亚科恐龙,也是时代最早的具有尾锤的甲龙类,比之前发现的具有尾锤的甲龙类化石早了1000多万年。缙云甲龙的发现为甲龙类尾锤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缙云甲龙头骨

缙云甲龙尾锤

缙云甲龙复原骨架

缙云甲龙复原图

三叠纪:约2.52——2.01亿年前

侏罗纪:约2.01——1.45亿年前

白垩纪:约1.45——0.66亿年前

展/厅/抢/先/看

展览期间,扬州博物馆还将开展讲座、手工课堂、博物馆奇妙夜等配套活动,具体报名信息将于活动前发布于官方微信公众号,期待您的参与!

展览名称:龙行浙里——浙江出土恐龙化石展

主办单位:扬州博物馆 浙江自然博物院

展览时间:2024.07.10—2024.09.10

展览地点:扬州博物馆一楼特展厅

扬州博物馆

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

扬州市邗江区文昌西路468号

-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场)

特别提醒:每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交通信息-

1路(文化艺术中心站)、101路(文化艺术中心站)、21路(文化艺术中心站)游1线(双博馆站)

-联系电话-

0514-85228003(周二至周日)

0514-85228001(周一至周五)

-官方微信-

扬州博物馆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

@扬州博物馆微博

-官方网站-

www.yzmuseum.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