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ang、mua是汉字吗?谈谈汉语拼音的发展

2025-08-24 16:34:38 世界杯外围赛

3.媒体

我们经常可以在法律新闻中看到化名现象。对一些犯罪嫌疑人的称呼,新闻字幕经常会用“犯罪嫌疑人李新(音)”的形式,如果用“嫌疑人 Lǐ Xīn”怎么样呢,或者用“Li Xin”?在记音的时候,拼音和汉字的表达效果是不一样的,在什么领域使用,什么情况下使用,都值得研究和商榷。

互联网社会还存在大量的网络用语,有时也被用于在现实生活中。比如稀饭、蓝瘦香菇、duang、mua等,这些在普通话中不存在的词语,既有用同音或相近读音的字代替的,也有用拼音表示的。由于使用汉字养成的习惯,人们听到读音的第一选择是用汉字标记,有汉字就用汉字,没有汉字才选择拼音。和音译一样,这时出现的字就大多没有实义而仅仅用作音节符号。在缺少对应汉语音节记音汉字的情况下(多数为拟音词),拼音就发挥了比汉字更大的优势,如之前说到的duang和mua 。也有例外情况,比如东北话俗语der,就有实际意义,但也没有对应的汉字。这些拼音组成的“词”填补了大量的普通话里没有而拼音“能拼”的空隙。

即使存在对应的汉字,拼音“文字”也有满足实用的环境,比如 biangbiang面中的 biang字,虽然有正式的汉字,但电脑信息基本字库中没有,大部分电子产品难以输入,实际生活中一般也仅作艺术作品和招牌。

网络用语中各种拼音之所以能够广泛流行,和用这种方法拼写的字数量很少也有关系,基本在这个音节上只有这一个词,所以不会产生歧义。如果同音的词增加,这种表达就不在适用了,如果继续发展,就势必产生新的汉字。比如网友曾经讨论Duang应该怎么写成汉字,用形声还是会意等等,看得出来汉字文化还是深刻地影响我们的语言习惯,这是值得高兴的。

4.注音

在出版物上有很多需要注音的情况,比如科普读物经常会出现生僻字,一般都会注音。但是多数大众出版物不会这样做,基本上除了教材之外鲜有认真标注读音的。不仅生僻字,还有大量人名地名存在一字多音,如果没有正确引导,就容易导致读音混乱。

也许是由于拼音普及的时间还不长,社会上下也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认为注音是初学者的需求,国人就应该有足够的文化素养认识各种多音、异读、生僻的字,而标注拼音的书是小孩子才读的。这样一来,在遇到生字的时候只有依靠查询才能确定读音,有时候根本懒得查,这样宁可随便猜一个读音也不接受注音的态度,不利拼音的发展。

站在习惯和美观的角度,我们确实还不适应大段的语料中夹杂着几个拉丁字母,而且太过频繁也会打断阅读和思考。但习惯和审美的养成是相对的,标注的方式也需要技术和标准的引导与支持。就比如目前注音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同音字指示的,有完整写拼音的,有将声调备注在拼音后的,有的把读音标注在正文之下,有时全部小写有时首字大写,遇到词语的时候还可能分写等等这些情况,这固然和实际的使用环境有关。但注音的标准化问题还是值得重视的。

在考虑不同文体的同时,我们需要一个指导性的规划。在格式上,如果小段文字中一起出现汉字、括号、拼音三种字符显得杂乱的话,就可以精简格式,直接附于汉字后面或者用空格、竖线分隔,又或是另创格式。在文体方面,参照各行业的习惯,比如古籍读本,为了不影响阅读标记在下方;非专业性的读物上,各专业中比如生物化学考古的生僻字需要有注音,面向大众的书籍中的异读字可能只需要在第一次出现时标注等等。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的研究,以达成一个共识,最后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规划。虽然注音不一定要用拼音,但是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讨论和研究。

或许是因为几千来年语、文的分离,我们对见字不识音习以为常,也没有造成太大的不利影响。但是当下有了便利的拼音系统,也有了广泛的普及,我想应该重新思考两种不同的文字(或者)工具各自的作用。因为拼音的优势正是汉字的劣势,反之亦然。作为一种工具,也应该最大程度开发拼音的潜力,达到更好的效果。以彼之优势补此之不足,形成良性的优势互补,双方都能得到更全面长久的发展。

结语

回到最初的问题,如果以立法“正名”能让社会更加重视拼音,支持它的健康发展,那不失为正确的选择;如果不用明文规定“第二文字”的地位也能带来同样的效果,就不需要繁冗的规定。站在更高的层面上讲,文字本身就是一种记录和交流的工具,满足实用即可,区别不过是大凿子和小刻刀,各有所长。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要建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全面完整地分析文字工具属性和文化属性的职能和意义,明确使用的界限和范围,既可以保护汉字的地位,也可以保障拼音的空间,促使这两种汉语的记录工具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达到良好的平衡与和谐,助力汉语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泉. 国际汉语教学的语言文字标准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05).

[2]李泉.确立拼音为法定文字 高效助力汉语国际化[J]. 语言规划学研究, 2018(1):5.

[2]赵金铭.初级汉语教学的有效途径——“先语后文”辩证[J].世界汉语教学,2011(03)

[3]赵金铭.《汉语拼音方案》:国际汉语教学的基石[J].语言文字应用,2009(04)

[4]柯彼德.汉语拼音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运用[J].世界汉语教学,2003(03)

[5]冯志伟.论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J].中国语文,2000(04)

[6]赵金铭.跨越与会通——论对外汉语教材研究与开发[J].语言文字应用,2004(02)

[7]宗成庆,曹右琦,俞士汶.中文信息处理60年.[J].语言文字应用,2009(04)

今日责编:李嘻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