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一位手持钢叉,腰挂弓箭的陌生汉子来到了村庄,自称擅长捕虎为生,能解除百姓虎患之苦。夕阳西下,汉子独自上山寻找虎踪,村民们为他担心不已。然而,第二天清晨,汉子平安归来。令人奇怪的是,自从汉子进村以来,再也没有发生过老虎伤人的事件。一天深夜,汉子突然神采飞扬,提着一只布袋欲上山,乡民们纷纷拿着刀棍,跟随汉子潜伏在仙掌峰巨石旁,等待邪虎出没。汉子安排好村民的位置后,自己登上巨石之巅,盘腿坐定,闭目养神。
二更时分,北廊岩传来阵阵寒风声,饥饿数日的恶虎早已无法抑制,咆哮着闯入,震碎山川,惊散鸟兽。汉子展开布袋,随风轻轻一晃,喝道:“孽畜,哪里逃?”乡民们闻到十余声虎吼迫近,急忙挥舞刀棍。汉子指向布袋满满的样子,笑道:“莫慌,除了那只花斑母虎外,其他恶虎都已装袋。”乡人们焦急求问,汉子说:“别急,我自有法子处置。”话音刚落,汉子便消失无踪。众乡人抬头,只见云端显现南海观音,手持净瓶杨柳。原来,汉子乃是观音,乡民们纷纷跪地致敬。
后来的人们为了永远铭记观音的恩德,特地在观音制伏邪虎的岩石上刻下了“伏虎”二字,以示后代子孙。这个故事传颂开来,成为人们崇敬的经典之一,也让南海观音的慈悲,与神威深入人心。
佛教便是在西汉末年随着“丝绸之路”商人和僧侣的来到而传入中国。佛教文化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在佛教菩萨中,最为著名的要属“德高望重”的观世音菩萨。观世音一词是印度古梵文的意译,其音译为:“阿波萝吉多舍波罗”。
根据竺法护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观音菩萨普门品》所述,观世音具有以视代听、以耳代目的能力。众生在困境中呼救观世音时,菩萨能够即时“观”其音,而前来救助。因此,观世音得名“观世音”。
写到最后
后来为避免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简称“观音”至今沿用。观世音的传承与开放,成为佛教文化传播的亮丽篇章,也丰富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底蕴。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