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形成了大一统的皇权帝国。在此后的2000年中,大多数时间,中国都是以这种统一的帝国形式存在。当然,也有不少时间是分裂的诸国并存状态,但在多个国家并存期间,不同国家实行的制度也基本都是秦始皇开创的那一套制度。
不过,有一点,却是例外,那就是皇位的传承制度。
在封建帝制体系当中,立储传位从来都是一件天大的事,毕竟涉及到一众权力交接。但相信不少细心的小伙伴会发现,不管哪个朝代,在立储这事上,基本上都是遵循着“立嫡长子”的原则,就算有其他儿子特别英勇贤明,也会第一时间遵循这个原则,这是为何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立嫡长子”这一传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在夏朝的时候,实行的是禅让制,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许由洗耳”的故事,就是典型的禅让;商朝末年之前,大家实行的是兄终弟及制;而到了商朝末年,开始慢慢地向嫡长子继承制转变。直到周公制礼作乐,算是有了明文规定,走上了正规。
“嫡长子”这三个字,很好理解,简单点说,就是大老婆生下的第一个儿子。这一制度,从周朝开始,一直到清朝,可以说都在适用。然而我们都知道,当皇上这件事,如果让有能力的人去当,国家肯定会越来越国富民强,相信这也是每一个国君的愿望,但为什么每朝每代,都要遵循“立嫡长子”,而不立“贤明之人”呢?
其实很简单。
第一,嫡长子的资源最多最大。
一般来说,嫡长子的生母都是皇后,相比其他妃子,其背后有很强大的家族势力,因此,嫡长子有着先天的母系政治资源,这是其他皇子不能企及的。当皇帝,需要这些势力的辅助,或许嫡长子能力不够,但有舅舅外公等一堆强人来辅助,将来也不会差到哪去。这是嫡长子的优势。
第二,嫡长子的阅历较高。
这个没太多解释,生的早,阅历多,见识多,比着弟弟们也成熟的多,同时培植的党羽势力也比较多,如果传位给弟弟们,弟弟们的势力不如老大硬气,很容易被老大连根拔起。
综上两条,总而言之,立嫡长子安全性比较大,立其他的儿子,万一老大不服气,那就是一场大变革!
第三,不好分辨谁是“贤明”。
我们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自然知道谁最贤明,但站在皇帝的角度来说,尤其是父亲的角度,还是皇家这个阶层,选贤明真的太难了。
而且,这关乎天下权力的事,很多人都太能隐忍,换言之就是太能装。有可能小时候看是一个傻子,但你能知道他是不是装的呢?有可能外表看着很不错,但实际上呢?为了权力,什么事做不出来!因此,选贤明之人,真的不容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