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如果说一个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那绝对是对一个人极低的评价。然而到了今天,在这个粮食丰产的年代里,大部分人却很难分清五谷指的是什么。而这并非只是因为今天的大多数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这当中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人们所食用的粮食的种类和古代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为了更好地梳理中国从商周时期到现代的粮食变迁历史,让大众更加理解中国人粮食观,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学博士史军创作了《中国食物:粮食史话》一书,全方面多角度的呈现中国的粮食历史,解读中国人的主食情结。
在今天,我们所吃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白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五谷——稻、黍、稷、麦、菽中的稻和麦。而在商周时期,当时的人们则主要以黍稷为主食,问题来了,为什么那个时候的人不吃米、面的?
首先是因为小麦并不是原产于中国的农作物,大约在商朝后期才传入中国,第二则是因为小麦的胚乳外面紧紧地包裹着果皮和种皮,即便经过长时间的蒸煮,外皮也不会打开,而此时石磨还没有传入中国,这就导致人们很难直接吃到小麦。
而黍稷,也就是今天的大黄米相比之下更“容易吃”,只要使用碾子去除它们的外壳,就可以煮粥、蒸饭了。而且黍稷还有耐寒、耐旱、耐贫瘠、易栽培的特点,在商周时期称为黄河流域中华大地上的主食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展开全文
后面随着北人南迁,黄河流域的农民掌握的先进耕种技术不断扩散到长江流域,水稻的产量上升,尤其是到了宋朝,占城稻得到了引入和推广,水稻在南方可以一年两熟,也就逐渐称为人们的主食。而且随着石磨的出现,小麦也可以被加工成了面粉,不论是从口感上还是从易获取上都有了极大地提升,小麦也逐渐变成了人们的主食之一。
在书中,作者以朝代为划分,详细的介绍了在不同朝代里人们主食的变化。并且从植物特性、气候变化、农具革新等不同方面讲述了为什么人们的主要粮食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改变。
也就是说,通过阅读这本《中国食物:粮食史话》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的中华民族农耕文明有关于粮食耕种的历史,还能了解到相关的种植技术、遗传杂交、气候影响、外来物种传播等更为全面的知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确实,不管是水稻还是小麦、玉米,这些粮食养育了人类,也影响并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诚如作者所言,从黍稷到杂交水稻,中国人的餐桌在这几千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今变化还在继续,唯愿中国的农田越来越好,我们的餐桌也越来越丰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